2021贾樟柯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HD1080P.国语中字


更新时间:2021-10-18 类别: 纪录片 评论 下载
显示摘要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海报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导演: 贾樟柯
编剧: 贾樟柯 / 万佳欢
主演: 贾平凹 / 余华 / 梁鸿 / 贾樟柯 / 莫言 / 苏童 / 段慧芳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1-09-19(中国大陆) / 2020-02-21(柏林电影节)
片长: 112分钟
又名: 一个村庄的文学 / 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 / So Close to My Land
IMDb: tt10374360
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让影片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霄申克的寄存器 2020-02-22

说着“只要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的余华,也说过“还记得当时张艺谋时常说原作里的什么细节要改动,审查才能通过。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样,心想他如此了解审查制度,对他十分钦佩。可是张艺谋拍摄完成电影后审查还是没有通过。我不再钦佩张艺谋,我钦佩审查制度。” #Berlinale2020

小马小马马 2020-02-22

余华也太有趣了吧

丫儿咯123 2021-09-18

贾平凹太重,梁鸿太轻,只有余华轻盈地游动

世界已夷为碎片 2020-02-22

#Berlinale70th 02# 说很多漂亮的话不代表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三星给的是余华和梁鸿本身的故事以及讲述。纪录片的真实本来可以更好的传达出来,既然有电影这么好的利器,就该好好想想如何用影像来传达,而不是鼓舞人心的话语。讲述的力量在每一处,而贾显然没有弄清楚。节奏奇怪,拼凑的主题篇章,做作的文学诗朗诵,近乎摆拍式的特写镜头,都大大削弱了电影本身的力量。我挺喜欢片名的,余华说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然后电影戛然停止的一刻,非常美,它近乎隐喻样的连接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电影存在在这样一个不会存在的美丽幻想里,因为海水不会变蓝。

柠檬水露 2020-02-21

一个村庄的文学 = 一个中国的文学。余华太有意思了,一个人就可以讲两个小时; 梁鸿的部分有触动中国人共同记忆的真挚情感。她儿子对姥爷的问题切实地戳中了我,是年轻一代对历经艰辛的祖辈的惋惜。片名出现得恰到好处,从农村看中国,看世界; 从海水还是黄色的部分向外面的世界游出去,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谋杀游戏机 2020-10-18

贾樟柯第三部口述历史群像纪录片。本以为就是一部采访影像,看完18个章节的错落编排才发觉,它或许是贾樟柯视野最广、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通过5060乃至00后的讲述,透视整个中国的现代发展史。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饥荒年代到经济腾飞,从个人/家庭记忆到集体记忆...一开始节奏迟缓深沉,口音听不太懂,到最后在北京长大的男孩已经不太会河南话,表达方式也比较现代。口述本身就是历史变迁的缩影。或许因为讲述主体都是作家,他们的表达天然带有感性和浪漫。最典型就是余华那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很美,余韵无穷,也难怪被拿来做了片名。听说贾家庄现在挺文艺的,片中请村民念的诗倒也别有风味。余华老师真是太好玩了,人豁达又有趣,讲述节奏也很好,从他一开口观众就开始笑个不停,强烈推荐余华老师参加下届脱口秀大会。

子戈 2021-08-11

贾樟柯原定的片名是《一个村庄的文学》,后听到余华讲述的往事——小时候,余华见到的海是黄色的,于是他跳入海中,往深处游,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才有了现在这个片名。 这部纪录片就像一次“回游”,是一直游到大海泛黄——不同时代的几位作家向各自的故乡游去,追溯成长经历。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贾樟柯位置的变化,他的“故乡三部曲”都是站在故乡去讲述中国的,但当他完成从地下到地上,乃至成为知名导演,进而被体制接纳后,尽管他的镜头还时常对准故乡——山西,但其实他的身体和精神已经远离了。他只能越来越依赖于符号,去构建那个远去的刻板的故乡,却没法再像《小武》《站台》那样,依靠下意识的生命经验来完成讲述。 当他已经游到海水变蓝后,他还能回到那个泛黄的源头吗?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的答案是:回不去了。

耐观影-Xavier 2020-02-21

一部人物访谈纪录片,最喜欢余华的段落,最接地气,贾平凹的段落太文邹邹,第一个贾家村方言听不懂,最后一个段落煽情太过了,无法共鸣#70届柏林第一天第一场

木卫二 2020-10-18

由贾家庄和吕梁文学季,引出共和国文学三位代表人物的访谈录。序幕的老者讲述,由于语速零碎,关键词提炼,会感到较为难以进入,但中段余华的文学初登场,梁鸿提供的感性讲述都相当动人(尤其是姐姐读信),以食粮饥饿和文学收获做一个时代对证,来处与归途,皆为村庄故土。

九只苍蝇撞墙 2021-02-02

与其说是关于文学的,不如说是关于这几个码字的人在文学之外的精神与肉体状态。不知是不是素材选择的原因,后面这三位作家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在反复地咀嚼个人经历中纠缠着乡土的苦涩,它们甚至都达不到中国文学的老师俄罗斯文学的那种标志性“痛苦”的层级。这种苦涩和成名后侃侃而谈的光鲜嫁接在一起,和坐在骄车里站在讲台上的意气风发不自然的形成了一股苦尽甘来的农民企业家式成功投射,不知是不是代表了摄影机某种潜意识里的映照关系。影片中展现的上一辈作家对生活之苦的反刍和在影片中缺席的下一辈作家对精神之苦的呻吟构成了中国严肃文学的一幅尴尬对镜自画肖像。这幅肖像中的人几乎都不具备感知肉身之外的世界的能力,只有审视自己肉身伤疤的目光。如此精心雕琢修饰的画面在科长的电影里也可以拔得头筹了。

南悠一 2021-09-10

不碰一些历史,就会显得隔靴搔痒。

牛奶的奶 2021-09-04

余华的段落极好,他的情绪、他的经历、他的一切似乎都是温柔的。贾平凹部分最劣,农村企业家的精神头扑面而来,开篇和女儿的谈话又透露着一股大腹便便的恶臭。//吕梁文学季的番外,本就是随意之作,更像贾樟柯的镜头随笔。

大奇特(Grinch) 2020-10-19

只看余华就够了,余华值得单独出一个纪录片

trockenezweige 2020-02-22

首映到晚了,结果坐导演旁边看的:)

顗礼 2021-09-21

梁鸿和余华的部分单拎出来可以给五星

奇爱博士 2020-10-18

影片最后一个章节,余华道出了片名的意义:在他的阅读经验中,海水总是蓝的。——其实无法精准地定义这部贾樟柯导演的新作是“口述历史”或“文学纪录片”,它更多地着眼于通过文学关照农村与土地的真实图景,将客观的时间线索与主观的生活性主题交织。抛开这些“作家”的外壳,让他们在镜头前讲述自己的成长经验、家庭往事、以及可爱的回忆(余华的叙述部分在平遥影展现场又屡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分享他们与普通人民一同度过的饥饿、穷苦。在放映结束的交流现场,梁鸿女士说她觉得十分荣幸成为万千面孔中的一部分。这是影片具有的最为动人的力量。记录农村、记住历史的声音仅仅只是这部影片使命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在于,它映照出每一个我们的原点。即便新时代的我们,城市的生活经验已经成为习惯,但乡土,依旧是我们的“血地”。

舌在足矣 2020-02-20

10年前,「海上传奇」讲的是城市与电影,10年后的这部则是讲的乡土与文学。同样是普通人与名流,过去与现在,正好构成了一体两面。当然了,本身就作为“小镇青年”的贾樟柯毫无疑问是有一定程度的夫子自道在里面的。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呈现,男作家与女作家视角的差异可以说展现的很明显了

别错过 2020-02-22

Berlinal Special 内容太琐碎了,不怎么紧密每一章都像独立短篇,有感情朗读课文蛮出戏,配音确实有点“抽象”。 但是蛮幸运买到的有映后的票,听导演聊了聊对这个电影对文学对音乐和对中国社会的浅谈,最有意思的是,出来能听到大家还在聊,真的是电影节好美妙的地方。 有这样的电影真好,有这样的导演真好。

小神仙炸炸 2021-09-29

我喜欢那些尴尬的诗朗诵,因为这正是文学落入现实的真实反应,矫情,做作,还有些生硬,但是却带给普通人美好的幻想。海水不会变蓝,就像生活永远不是诗,可文学却永远存在。

深焦DeepFocus 2020-10-18

很难看到一部电影有如此强大的底气,以文学为主线,以电影为形式,讲述新中国七十多年历史的变迁。拿着锄头的贾家庄村民也能念诗,几代人的口述历史也可以是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一部足够厚重的电影,以十八个章节,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三位作者的口述为核心,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与三段式的结构折射出这个时代中宏大的历史潮流。 其中又以余华的段落为最佳,观影时全场不断传来欢笑和掌声。沉重的历史进程不一定不能以单口相声的形式口述,正如余华曾经说过的那句:“只要你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改到光明。”不失为对投稿经历的一种调侃。 而最终梁鸿的段落又给电影增添了一丝温情的色彩。从家庭到时代,从微观到宏观,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一切都在孕育诗意。似乎正如片名所言,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游到一片更广阔的世界。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截图1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截图2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截图3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截图4
发表评论
立即关闭